汝窑鉴定
2020-12-16
一、汝窑的特征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汝窑瓷器的话:“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
“青如天”说的是釉色如雨过天晴之色。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汝窑釉色所呈现出的自然美。文献上记载汝窑青瓷釉色有八种, 包括天青、天蓝、月白、粉青、豆青等等,但是以纯正的天青色为主,浓淡不同。传说宋徽宗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他非常喜欢,所以命令汝窑工匠烧造类似颜色的瓷器。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清人朱琰《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柴窑的颜色正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因此汝窑的颜色应接近于柴窑。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由此可见,烧造天青色瓷器不大可能是宋徽宗的创意。
“面如玉”说的是汝窑瓷器器表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光洁,莹润如玉。我们称赞一个人品德高尚时经常说“温其如玉”,汝窑瓷器的釉也能使我们产生一种珠圆玉润、完美无缺的感受,同时也会使我们想亲手摸一下。这种玉质感是怎么来的呢? 《清波杂志》有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才会如此独特。
“青如天,面如玉”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汝窑瓷器宛若天成,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蟹爪纹”是指器表有不规则交错分布的“蟹爪”状的开片。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段描写是很精确的。开片原本是烧造失败所致。古人在这个缺陷中发现了美的蕴藏,他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有意为之,控制开裂纹路的大小和疏密,把缺陷发展成了美。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件汝窑瓷器上的开片都不相同,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芝麻挣钉釉满足”是说汝窑一般都是裹足烧,也就是通体施釉,采用支钉支烧,器底留下了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 一般是3 个或5 个、6 个, 其中5 个居
多。

二、汝窑的器型和纹饰
汝窑大多数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制烧造而成。主要器型有:盘、碟、洗、壶、玉壶春瓶、胆式瓶、炉、三足洗、撇口碗、注子、盏托、椭圆形水仙盆等。一般的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宋代绘画的成就如此高,徽宗皇帝的画院里人才济济,装饰一下瓷器对他们而言并不困难,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宋代的审美趣味崇尚简单自然。但是,“作品不过是艺术的一部分, 艺术研究应该关注艺术行为的整个过程”所以极有可能是由于汝瓷的釉厚,胎上面不好刻画。即便是刻画了纹饰,效果也不好。比如,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因为釉厚,鱼刻得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 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
三、汝窑的款识
一般喜欢瓷器的人,都喜欢看瓷器的款识。在宋代,并没有形成瓷器底下写款的制度,只有部分瓷器写款。比如汝窑的款识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甲、乙、丙。即按照顺序编号。但这种编号不是烧制的时候写上去的,都是后来刻上去的。第二种,底下写很明确的文字,比如写“奉华”两个字。“奉华”指奉华堂,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写“奉华”的汝窑都是她用的。台北故宫里有个纸槌瓶,上面也刻着“奉华”两个字,中间留着一块空白。乾隆皇帝写了首诗刻在上面:“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这个纸槌瓶原来是一个小撇口,到了乾隆时期,口碎了,镶上了一个铜圈。“口欲其坚铜以锁”,意思是想让口变得结实一点儿,只好用铜包上。至今这个瓶子还在台北故宫,镶着当年的铜圈。乾隆皇帝对一个破瓶子还这样珍惜,后来的人,当然更希望得到汝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