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四诊法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2020-11-19

望、闻、问、切是祖国医学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收集临床资料和诊断疾病最基本的方法。中医临证诊病强调“四诊并用,诊法合参,不可缺一,莫不并重”。中医诊病的优势在于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辨证论治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也正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文物鉴定譬犹中医诊病,也离不开“辨证论治”。所谓文物的“辨证论治”是指在全面详细地观察器物后,通过“四诊法”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如文物的质地、造形、颜色、气味、重量等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来辨清其真伪,给器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下一个相对准确的定论。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物造假已今非昔比,其技术和手段越来越高明,这无疑给文物鉴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倘若没有一定鉴赏知识的储备和收藏经验的积累而盲目去搞收藏就如同老虎啃天,无处着手。笔者借鉴祖国传统医学的四诊法来鉴定文物较之专用的仪器设备更为可靠,且好学易懂、简单有效。现笔者结合几十年的文物鉴定经验,谈一谈中医四诊法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以飨读者。

一诊:望

即文物鉴定学中的“眼学”。是指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文物的质地、材料、造型、制作工艺等特征。

首先谈一谈望质地材料。质料是构成文物的主体物质。任何器物的质料都有一定的时空规定性,违反了时空规定性,一般就是赝品。例如银元的质料是银,无银或含银量很少就是赝品。望质料可以速判文物真伪。其次是望器形。文物的器形指文物外观形状,如长、宽、高,以及各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等。每件文物的器形在一定时期内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弄清其器形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是文物鉴定的基础。三是望工艺。工艺指的是制作器物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以中国玉雕艺术为例,明代雕刻是以粗放有力的“粗大明”见长;清代“乾隆工”则造型秀美,雕琢之精;新世纪后的玉器雕刻则多使用电脑制作,虽工艺精细,但略显呆板。凡违反了制作工艺的规律就是赝品。

二诊:闻

闻就是通过鼻、舌、耳感官感知被鉴定文物的味道和声音。任何器物都有一定的信息,其中味道和声音比较容易被感知。味道和声音繁杂而多态,无法概括叙述,但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时空特征,违反了就是赝品。首先是闻气味,一般来说气味随着成物时间的增长而减弱,以至消失,且受环境作用与影响较为严重。如天然琥珀遇热有松香味,仿品有刺鼻的化学异臭味。二是闻声响。可以通过人耳来辨别器物的频率、振幅,从而判断器物的真伪。例如前人常用口吹、敲打后听声来断定银圆的真伪。当遇到一件器物时可以找一件已确认的同类物,进行口吹、抖动、敲击声音等方法进行比较,如果差异过大就应提高警惕了。

三诊:问

问就是询问捐献者、捐赠者和出售者有关器物的来源、时间、地点、流传经过、收藏时的价格和存放环境条件等情况。在询问过程中若发现矛盾、疑点和纰漏,对于推断器物的真伪很有帮助。询问器物的时间、地点和来源相当重要。近现代文物地下发掘和传世品较少,多是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被发现的。如何发现,为什么被发现,都有一定的道理与原因,而大部分假冒伪造品则无法说清。其次要问流传经过。流传经过指器物由制造者、出售者、使用者以及现持物者的传递过程与方式。真正器物的流传经过是合情合理的,即使有些矛盾也能解释清楚。而伪造器物编造不了那么圆满,往往难以自拔,无法自圆其说。

四诊:切

切是通过手的触摸来感知体验器物的比重、温湿度、柔软度、光滑平整度等物理性能,然后与已被标定的器物相较,从而确定器物的真伪。手提或掂重量,可以初步估计出器物的比重。特别是一些贵重金属和硬质木料。如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经过长期的氧化和腐蚀,真器份量较轻,现代仿制伪器份量重于原器,有压手的感觉。触摸器物表面,能感知器物的温湿度和平滑度。如好的玉制品、贵金属的稳定低于室温,也比较光滑细腻,而仿品则不具备这些特质。

望、闻、问、切四诊在文物鉴定中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详细的四诊过后,再加以综合辨证分析,相信您一定会对藏品的真伪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者:程建平

单位地址:济南市博物馆

已在山东农机化杂志2012.03期发表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