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沁色鉴识古玉
2020-11-19
古玉在整个收藏热中是收藏者最关注的一门藏品。因其历史悠久、观赏性强、经济价值大而倍加受人青睐。
今天的玉器市场上所销售的“古玉”大部分是仿品,仿制水平参差不齐,所用玉料也优劣不等。人们对差的仿品往往一望而知其伪,但对于高仿的“伪古玉”却是望而生畏,不敢近前。近来,有不少收藏爱好者向笔者讨教,希望能掌握一种较为简便的鉴定方法,以期深入了解赝品的特点及其作伪手段,避免在收藏过程中上当受骗,白缴“学费”。
其实,鉴定古玉的方法有很多,但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令不少收藏者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实践出真知”,若要学会鉴别真伪的本事还是要从实物着手,多看多摸,多学多思,通过对比,找出规律,功到自然成。有位同道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不到真的辨不了仿的,没见过仿的比不出真的,什么没见过也就什么也不知道。”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传统的鉴定方法需要从许多方面去鉴别,这对于收藏者尤其是初入道者来说太复杂了,顾此失彼,反倒抓不住要点。何况,如今的制伪者已经熟知一般的鉴别方法,他们按照习惯的要点去仿制,力求做到一模一样,以障藏者之眼,设下陷阱,诱其上当。与宋代用“虹光草”染玉作伪相比,现代作伪又增加了更先进的手段,如用硫酸、盐酸、氢氟酸腐蚀等,所造仿古玉器几能乱真,令人防不胜防。
但是,尽管你仿制的招数多么高明,有一点是怎么仿也仿不出来的。这就是“沁色”。玉器入土千百年后,由于玉质受土壤中酸碱物质以及潮湿或其他化学成分的侵蚀,会出现斑纹、钙化或石化等现象,并呈现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这种自然现象而形成的颜色,古人称之为“沁色”。沁色不仅佐证了玉器年代的久远,而且也给玉器增添了新的美感,使收藏者凭添了观赏的乐趣。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玉就成了收藏者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件古玉器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古玉制伪者正是抓住这一特点,为了投人所好,或是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仿效自然沁色,用药物或有关化学原料通过一定工艺做成假沁色以欺蒙收藏者。
众所周知,沁色的存在是不可能轻易消除的。因为每一种沁色的形成至少需要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而且不同的地下环境产生的沁色又千变万化,绝非人工能在短时间内所能假冒。因此,利用“沁色”来鉴别玉器的真伪也就成了最好的方法。
笔者在几十年的收藏实践中,通过对实物的比较和对伪古玉的细微观察,在鉴别玉器沁色方面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仅借此文略抒己见以食读者,并受教于同道。
最常见的伪古玉沁色主要有鸡骨白、黑漆古、冰裂纹、牛毛纹4种,下面择其鉴定要点一一介绍。
1. 鸡骨白 因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影响,产生钙化现象,看似煮熟的鸡骨,故得名。真鸡骨白玉器的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包浆,肉眼观察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如用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伪鸡骨白玉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系用火烧而成,一种系化学物品作伪。火烧而成者,会呈现出一条条裂纹,我们称之为“火劫纹”;化学物品腐蚀者,表面虽然呈白色,但却没有深入玉内,如用强光照射,或是通体透光或是密不透光的干巴巴的一片死白。
2. 黑漆古 据说乃系古代墓中殓尸之水银沁成。诚如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所说:“玉器受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真品的沁色都沁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此外,有些黑漆古的黑中还会透出赭红色,迎着光观察,可以见到银星闪闪。而仿品的沁色则多浮在玉的表面,沁色浓淡均匀,而且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二者差别较大,一比就知道。
3. 冰裂纹 这种纹看上去像古瓷的开片一样,十分美丽,只在高古玉器中才会出现。现在仿品多是纹内黑乎乎、脏兮兮,越是瑕疵、绺裂处染色越重,且色泽单一,无过渡色可循。这种仿品只能骗骗从来没有接触过古玉的外行,是很容易识别的。
4. 牛毛纹 一般黑色和棕色的较为多见。真品的沁色一般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缕状,有一部分纹有凹陷,迎光看去,黑色的牛毛纹密集的地方有闪闪发光的“银星”。而仿品牛毛纹多是将假玉器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趁热取出置于风雪中而产生。尽管在外观上做的像那么一回事,但这种细入发丝的裂纹多浓色重染,颜色过于鲜艳、刺眼,缺乏真品的温润感,一望而知其伪。
以上谈到的即为收藏者从沁色鉴识古玉的着力点。只要收藏者勤于实践,善于总结,从“实战”中不断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定能走出伪古玉为我们设置的迷魂阵。
作者:济南市博物馆 程建平
地址:经六路纬九路396号601